相信每一个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,都曾思考过一个问题:找工作是看工资,还是看未来的发展前景?
这就好比大学毕业时,老师们提到的先就业还是先择业。就业代表生存,择业代表发展和兴趣,两者是工资与前景的平衡,更像是现实与梦想的平衡。
其实两者并不矛盾,前景好的行业(划重点:不是指公司)工资再低,都不会低到超出你的预期;而工资低的工作,只要你做得出色,同样也存在发展机会。
小A,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努力成长,不太care工资,但因为他十分努力,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成为了一名KOL(领袖),然后拿到了高薪。
小B,选择工作时最关注薪资,一有高薪跳槽的机会就会坚决离开,短短三年内,工作换了4次,工资翻了5倍,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。
听完他们俩的故事后,你会怎么选?
大概率情况下你可能选不出来,因为两人的选择虽然不同,但结果却相同。
01.一个观点能成立,并且通过讲故事成立,通常不太可信,因为人们为了故事的传播,通常会隐去一些关键点,而强化一些反差较大的冲突。
绝大多数人认为看到有人成功了,然后再去复制他的路自己就能成功,实际上你看到的因素,往往可能不是他成功的最主要因素。
比如比尔·盖茨,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大学未毕业就退学创业,成立了微软。大家都认为他是天生的计算机天才。可比尔.盖茨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“一切都源于我的母亲”。
他13岁时的第一台电脑是母亲买的;他们公司与IBM的第一次合作是其母亲以自己的成就和人格为他担保争取来的;他与巴菲特的第一次见面机会也是母亲安排的……
再比如,Papi酱蹿红的时候,很多人感叹“这个人运气真好”。但实际上这其实是必然发生的“黑天鹅事件”。Papi酱在爆红前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学生,此前已经不断在微博上发布有趣的动图和段子创作,而且也发布了很多短视频作品。那么她的爆火其实就是一个时机问题,这种前期看不到的积累,才是她成功的关键。
02.当我们选择相信某个观点时,不要只关注结果,而是要去看到一些“看不到的因素”。
比如Papi酱爆火前的日积月累、比尔盖茨成功途中母亲的一路协助。亦或者是文首提到的小A,他之所以能够事业高薪双丰收,并不完全是因为工作前景,而是他一直在努力,并且专注在一个细分领域里努力。
这就好比很多人听过的木桶效应中的“长板理论”。通常情况下大家会认为水桶盛水的关键因素是由短板决定的。但如果把水桶倾斜,假如长板足够长足够宽,也可以盛很多水,而短板可能永远也无法补齐。
就像在工作中,各方面能力都60分,还不如把某一方面干到90分。如果短板无法补齐,那就把你的长板打造的足够长,足够宽,形成你的个人核心竞争力,一样能拿高薪,一样能有宽广的发展前景。
03.如何看待高薪和发展前景?
回到本文最开始的问题:找工作是看工资,还是看未来的发展前景?
也许通过上面两点分析,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,另外你也可以再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自我斟酌:
(1).看发展阶段。
刚入行时看岗位的发展前景,比如公司的人才培养方案,岗位职业走向、升职空间。但工作几年具备一定相关经验后就应该看薪资了,毕竟大家出来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(2).看行业性质。
朝阳行业看前景,成熟行业看薪资,夕阳行业快点溜。
在此需要重点说明的是,主要看行业发展,而非公司发展,因为员工无法掌控公司的前景,公司裁员大多由业务和资本来决定。
今年很多云和数据学员通过转行IT行业薪资已经达到了10K。
(3).看个人。
兴趣or专业?
我不主张完全抛弃专业去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。
因为专业是你最熟悉的领域,是你作为职场人士的第一个标签,善加利用,一定会有所发展。另外,兴趣只是你的心灵树洞,是你的另一个价值体现,但当它变成你的求生手段,其意义会大打折扣。
也许你可以先以专业谋生,再以兴趣谋爱。这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,唯有转变心态,发掘自我价值,不断成长,才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、工作方式。
最后说明一点:所有问题的结论是有边界和前提的,无论做什么选择,看见看不见的才可以选择到更好的。